順昌元坑持續傳承“四榜”文化,把榜樣力量傳到家家戶戶—— 讓“崇文尚德”蔚然成風 “小時候常聽父母講‘四榜’上的人和事,一直把他們當榜樣,如今自己也成了榜上的人,能給別人做榜樣,太榮幸了。”考上福州大學研究生的楊宇田感慨不已。 26日,順昌縣元坑鎮2025年“成才榜”表彰活動在謨武村舉行。在百余位村民不斷的掌聲中,9名“上榜”的學子戴上了大紅花。 謨武村自1986年設立“公德榜、好樣榜、能人榜、成才榜”四榜,以村民喜聞樂見的“上榜”形式,圓百姓“榜上題名”的樸素心愿。 楊宇田站在謨武文苑里,看著“成才榜”上自己的名字,滿懷信心地說,“希望以后我能發揮自己的專業能力,為社會作貢獻,再登‘能人榜’。” 青磚黛瓦間,謨武村的古厝還留存著理學名家講學的余韻;文苑內“文明期普及,教育重初基”的石刻字跡,歷經歲月沖刷仍清晰可辨。“四榜”,便矗立在這份文脈傳承之中,以身邊榜樣的故事為筆,持續書寫著文明篇章。 “這里原來是我奶奶的祖宅,在我小時候,她就和我講述了文苑傳承下來的留名往事。”福州大學學生李銘鋼看著文苑內的石刻回憶,“后來姑姑李巧理考上南平師范,登上‘成才榜’,成了我的榜樣。” 如今,李巧理已回到元坑鎮元坑中學任教,帶著對家鄉的眷戀,用知識反哺故土、啟迪后生。今年高考,李銘鋼考取福州大學車輛工程專業,登上了“成才榜”,讓這份“榜樣傳承”有了生動注腳。 “‘四榜’文化的傳承在涵養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今年1月,楊勇作為省文聯派駐干部,到謨武村擔任第一書記。在他看來,“四榜”并非一成不變的“老規矩”,而是順應新時代鄉村振興發展要求,在傳承中不斷完善。從“成才榜”新增職業教育優秀學子,到“能人榜”側重鄉村振興帶頭人,評議標準更加貼合時代需求。 “‘四榜’不僅是簡單的表揚名單,還是一條“崇文尚德”的精神紐帶,把榜樣力量傳到家家戶戶。”順昌縣元坑鎮黨委書記吳詩源說,下一步,元坑鎮將深入推進“四榜”評議工作,持續挖掘身邊典型,營造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良好社會風尚,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更多精神動力。(記者 朱宇 通訊員 廖敏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