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時02分,當熱線鈴音劃破雨夜,溫嶺街89號巷道的黑暗,便開始了被驅散的倒計時——28分鐘后,維修班組用新亮起的路燈照亮居民歸家路; 14時,接入求助電話,被告知武夷山市區一酒店門前翹起地磚,28分鐘后,地磚即被修復; 9時30分,一商戶反饋雨篦堵塞,40分鐘后,商鋪所處街道已恢復干爽…… 在武夷山市的街巷里,“溫馨市政”服務管家們以“秒級響應”的速度,將市政服務變成了觸手可及的溫暖。 織密民生服務網 這支由市城管執法局市政工程服務中心打造的服務團隊,以“馬上就辦”的作風構建起城市管理的“神經末梢”。 今年以來,他們累計處理市民訴求361件,辦結率100%,群眾滿意率達98%:修復路燈1200余處,讓老街巷居民告別“摸黑出行”;疏通管道1070米,為20個老舊小區解決雨污分流難題;修復人行道5894平方米、護欄3893米,還增設便民椅、阻車石等設施,讓城市肌理更細膩。 長著苔蘚的樓梯,一邊靠墻,沒有護欄的另一邊,底下是一條小過道。崇安街道花橋社區和平北路264號的這條巷道,曾讓路過居民提心吊膽。 “這里下雨天就會很滑,以前還需要旁邊住戶自己拉出燈來照明。”花橋社區黨總支書記陳立勇說。 住戶袁祖峰自費安裝的路燈亮度不足,直到“溫馨市政”團隊排查后48小時內新裝路燈,這段沒有護欄的巷道才真正有了安全感。 “現在再晚回家都亮堂。”居民的感慨背后,是服務管家們對50余條巷道照明問題的地毯式整改,以及24小時熱線平臺“不打烊”的承諾。 服務觸達每個痛點 “原來死水塘夏天熏得人不敢開窗,現在臭味沒了,蚊子都少了。” 崇安街道東峰街住戶黃瑞祿的直觀感受,源于今年3月市政團隊的“錯峰施工”——他們在老舊小區改造中避開居民休息時段,新建污水管實現封閉排放污水,同步清淤30公里、修復管網100余處。 這種“把麻煩留給自己,把便利留給市民”的巧思,同樣體現在清獻河畔的治理中:千尾紅鯉魚與鳙魚化身“生態清道夫”,配合“人工+機械”清障,讓曾經異味彌漫的河道重現粼粼波光。 城市的溫度還藏在細微處:武夷學院旁的“愛心驛站”里,在深冬工作的環衛工捧著姜茶暖手,驛站內微波爐、急救箱俱全;200多把便民椅散落梧桐樹下,成為老人閑話家常的“溫暖標點”;地下通道的20臺掛壁風扇送來夏日清涼,6個智慧監控守護行人安全。 這些被市民稱為“城市毛細血管的改造”,正是武夷山“溫馨市政”將“民所盼”化為“民所贊”的生動注腳。 溫暖成為城市常態 “有困難找市政”,如今已成武夷山市民的共識。 清獻社區與花橋社區居民自發送來的錦旗與感謝信上,“路燈亮了,路面平了,生活更舒心”的質樸文字,印證著服務管家們的承諾:建立“發現-處置-反饋”閉環流程,將責任落實到人。“接下來,我們將始終以市民需求為中心,用心用情辦好民生實事。首先,我們會加強巡查,擴大覆蓋范圍,做到問題‘早發現、快處置’;其次是全程跟蹤,確保民生訴求‘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我們還會拓寬渠道,暢通24小時服務熱線,方便市民通過熱線快速反映問題,讓‘溫馨市政’真正成為市民的貼心管家。”市政工程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當執法隊員清理擠占人行道的障礙物,當維修班組在深夜檢修線路,當便民設施在街角悄然落成……武夷山市正以“溫馨市政”為筆,在城市管理的答卷上書寫著這樣的答案:溫度不在宏大敘事里,而在路燈亮起的瞬間、路面平整的觸感、河道復清的波光里——這是城市對居民最樸素的告白,也是“為民服務”最鮮活的注腳。(中共武夷山市委文明辦 裴禮輝 陳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