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健身房內,不少居民正在“揮汗如雨”;多功能閱覽室內,孩子們安靜地讀書看報;整潔的花圃旁、大樹下,老人們閑聊嘮嗑…… 近日,走進延平區四鶴街道楊真新區,溫馨和諧的畫面處處可見。 曾是典型老舊社區的楊西(中)社區,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陸續建設,沒有高端配套、沒有繁華商圈,卻用一套獨創的方法解鎖“幸福密碼”,讓5000多戶居民成為“睦鄰”。 “以前我們這衛生臟亂,下水道堵塞,連出租車都‘嫌棄’小區。”楊真新區一期業委會成員姚曉君有感而發,黨員帶頭、居民共治正是楊西(中)社區“蝶變煥新”的“幸福密碼”。 近年來,為改變原貌、提升居民文明意識,楊西(中)社區組織轄區黨員,聯動共建單位,聚合青年、婦女等骨干力量300余人投身社區服務,通過黨員帶頭、逐棟入戶,傾聽居民心聲、開展政策宣傳、征集群眾意見,向居民發出社區共建共治的邀請函。 新建設的運動場地 一針穿起千條線,在黨建引領下,社區居民由基層治理的“旁觀者”變為“行動者”。 “以前社區停車亂象嚴重,原因是外來車輛多,停車位不足。”業委會成員張暉忠反映,“小區管理能力薄弱,車輛隨意停放,出行道路常常被堵得水泄不通,居民對此反映強烈。” 面對這一情況,街道辦、社區積極傾聽群眾意見,借著老舊小區改造的“東風”,對小區停車區域進行了合理擴展,并施劃停車線。同時還引導小區業委會對小區內的車輛進行全面摸底,核實登記小區居民停放車輛。如今,小區內道路告別了擁堵的局面,停車費用也為小區帶來了增收,并反哺到小區建設中。 “在我們社區,一條路怎么修、一棵樹怎么栽,居民說了算!”楊西(中)社區黨委書記游凌燕說這樣的案例在楊西(中)社區屢見不鮮,經過系統梳理小區建設和改造需求清單,為各小區“量體裁衣”,優化環境與配套,飛線充電、路面坑洼、樓道垃圾等都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新建的充電樁、新設的垃圾桶、休閑石凳、公共晾衣區與平整的路面……游凌燕說:“是社區黨員干部和居民的共同努力,換來了如今的溫馨家園。” 楊西(中)社區還通過推薦、自薦的形式,建立以青年黨員為主的業委會、志愿服務隊伍、網格員“三位一體”小區自治模式。 “為盡可能地服務到社區的各個群體,我們還創建了志愿服務隊伍,有鄰里互助志愿服務隊、青少年教育志愿服務隊……”游凌燕如數家珍,面對老舊小區治理的復雜問題,楊西(中)社區將志愿服務與社區治理有機結合,構建起強大的社區志愿服務網絡,串聯起黨員、群眾、群團組織,聯合共建、駐區單位,整合先鋒力量,組建8支不同服務項目的志愿服務隊。目前,社區在冊志愿者2000余人,志愿者人數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超過15%,參與過志愿服務的居民更是超過70%。 社區健身房 “在我們這,有問題找居委會,有困難找‘志愿隊’。”游凌燕說,從“普法宣傳”到“周末課堂”,從“暖心敲門”行動到“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楊西(中)社區通過志愿服務,孵化出多項特色服務,不僅幫助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還常年開辦青少年暑期公益課堂,并將志愿服務與轄區揚真小學的剪紙文化有機結合,培育“福小剪”特色隊伍,常年舉辦剪紙送祝福等活動。 “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我們社區榮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游凌燕表示,楊西(中)社區將持續以“揚真、揚善、揚美、揚新”的精神內核,為居民打造出環境優美、服務完善、鄰里和諧的幸福家園。(朱宇 洪志明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