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西津畬族村小學校長莊桂淦。2025年初榮登2024年第四季度愛崗敬業類“中國好人榜”,近日獲評“第三屆全國文明家庭”。 從青春伉儷,到年近古稀,莊桂淦和梁純愛1974年響應“支援山區教育”號召,來到政和縣支持山區教育。他們志同道合,婚后生育女兒莊毓秀。女兒、女婿也是福清市某中學教師,也算是教育世家。 莊桂淦是福清人,還是印尼僑眷。愛人梁純愛是南平建陽人,也是到政和山區支教的一員。婚前婚后,他們曾經多次放棄出國繼承家業的優越條件,執著堅守山區教育50年。回望半個世紀無怨無悔地付出,他們也是感慨萬千。和他們夫婦一起來政和支教的100多人,先后回到沿海發達地區或者改行,到現在,唯有他夫婦倆堅持下來。 “愛不是尋找一個完美的人,而是用完美的眼光,欣賞一個不完美的人”,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離。50年來,盡管一路坎坷,莊桂淦幸運遇上“夫唱婦隨”的梁純愛。她是真正的人如其名,把純良的愛付諸于丈夫,付諸于家庭,付諸于學校的每一位學生。有了妻子毫無怨念的理解和全心全意的支持,生性執著,近乎執拗的莊桂淦,才能幾十年來堅持收留照顧了二千多名農村留守兒童和貧困生,筑起了一個溫暖的“大家庭”,才被社會各界和各級媒體稱為“保姆校長”。 梁純愛為留守兒童縫補衣服 賴家松 攝 從創辦寄宿制學校至今,他們夫婦倆和留守兒童同吃同住,定時巡房。梁純愛退休前每天課后為學生輔導功課,退休后自愿擔任工友,每天為孩子們蒸飯煮菜,變著花樣為他們烹飪可口的菜肴,還為孩子洗頭洗衣,為生病孩子送醫喂藥,一年中有300多天都在陪護學生,幾乎足不出戶,難得走出校門。 留守兒童“集體生日”就是梁純愛的點子。孩子的生日,梁純愛記得比孩子的家長還清楚。生活要有儀式感,成長要有印記,但總不能頻繁給他們過生日,于是梁老師把每個月生日的孩子集中在某個具有紀念意義的日子一起過。這樣既有意義,又有氛圍。她總是默默地配合著、完善著莊桂淦的工作,可以說“軍功章”有她的一半。 無私奉獻情懷,行善積德的自覺行為,造就良好的家風。在潛移默化中,父母的思想、行動和語言,培養、塑造了一個善解人意、胸懷寬廣的女兒。盡管他們幾乎把所有的時間、精力和財物都花費在學校留守兒童身上,對女兒虧欠很多,但她總是充分理解、坦然接受。莊毓秀從小成績優異且懂事乖巧,一點都不嬌氣,更不會矯情。她與學校女生同吃同住,總是和同伴們友好相處,還積極主動輔導同學。 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高考志愿填報時,莊毓秀第一志愿選擇福建師范大學,后如愿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在擇偶時她也傾向教書育人的職業。婚后,她和愛人林周對父母的工作更加肯定,行為更加理解。他們以父母為榜樣,力求把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給學生,主動加強政治修養,努力提升業務能力,促進專業成長的同時,總是倍加關注、關心生活和學習困難學生。他們說:“墻內開花墻外香,父母身為山村普通教師,能享譽全省,屢獲殊榮是敬業所歸,愛心使然。我們除了敬佩、驕傲和自豪,更要以實際行動理解和支持。”因此,他們沒有抱怨莊桂淦夫婦長年照顧留守兒童,卻沒有照顧自己的外孫。寒暑假期間,他們反而到西津畬族小學,幫助照顧陪伴沒能及時回家的留守兒童,一起修復、整理學校的儀器設施設備。面對媒體記者,談及父親莊桂淦報名“銀齡工程”返聘,繼續留守山區,女兒莊毓秀很坦然,非但理解,還堅定支持。 莊桂淦夫婦為生病的留守兒童測量體溫 賴家松 攝 鄰里鄉親,守望相助。愛是人與人的“粘合劑”,幾十年與村民們相伴相知相守,讓村民們把莊桂淦一家人視為同村人、好鄰居。村民范子茂感謝他們30多年如一日悉心照顧困難戶張積清夫婦兩位老人,直到老兩口去世。他讓孩子認莊桂淦夫婦為干爹干娘。時常摘菜送到學校食堂,村民調侃他還把菜賣到學校。他說:“莊老師夫婦像家人一樣照顧孩子們,從來不求回報,我好意思收錢嗎?再說,差不多都是吃到孩子們的肚子里。我也算盡點力,積點德吧!” 愛是海納百川的碰撞和回響。校友范毅燦在校期間得到莊老師夫婦的熱心幫助。他入伍并留隊提干,10多年來,堅持結對幫扶10名留守兒童。每次回家都要到校看望恩師,都會給師弟師妹上國防教育課,陪孩子們活動,過集體生日等。他母親余保枝和梁純愛以姐妹相稱,每逢年節都要互贈禮物。像這樣的友鄰、兄弟姐妹,莊桂淦夫婦還有很多,故事也很多。以至于西津村第二輪土地承包的時候,村民不約而同地提議給他們一家“分田”,這可是絕無僅有的禮遇。盡管莊桂淦夫婦認為不符合政策,但深知村民是打心眼里把他們當做“自己人”。 在莊桂淦夫婦堅持不懈下,教育撥款和社會募捐籌集資金600多萬元,極大改善了辦學條件。學校先后被授予省市縣各種榮譽稱號,并成為福建師大數學與信息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福建省僑聯留守兒童服務示范站”“政和縣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貧困兒童保障工作示范點”。如今學校已經成為南平市最大的“留守兒童溫馨之家”。莊桂淦本人和家庭獲評國家和省市縣級各級榮譽近百項目。 此心安處即吾鄉。他們以“小家”托舉“大家”,幾十年持之以恒付出的夫婦倆都說:“雖然我沒有什么物質上的財富,但是我們的精神是非常富有的,這些孩子就是我們最大的財富,2000多名留守兒童、貧困生組成的大家庭就是一個溫暖的港灣,讓我們感到無比幸福和驕傲!” 愛是家庭的最基本元素。用愛組建經營呵護著“留守兒童大家庭”,以愛育愛,孩子們盡享溫暖向陽生長,是莊桂淦家庭最大的成就,也是向社會傳遞奉獻精神的正能量。 “以愛育愛”是西津畬族小學的校訓,同樣是莊桂淦家庭和“留守兒童大家庭”的共同家訓。(范蔚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