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光澤縣杭川鎮被授予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稱號,正式邁入全國文明村鎮行列。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化城鄉精神文明建設優化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這一重要論述,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來,光澤縣杭川鎮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以全國文明村鎮為龍頭,以加強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為工作抓手,走出了一條具有杭川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設之路。 順應民心所向,筑就和美杭川 “以前這條路坑洼不平,一到下雨天就積水,出行特別不方便。”家住杭川鎮坪山社區甘溪路的李奶奶,談起過去的道路狀況,仍記憶猶新。杭川鎮黨委、政府得知這一情況后,迅速行動,啟動了甘溪路提升改造項目。通過多方籌措資金,對轄區內的多條老舊道路進行了全面升級改造,為周邊居民更換地下管網,鋪設了平整的瀝青路面,劃定了清晰的交通標識,安裝了明亮的路燈。如今,寬敞整潔的道路不僅方便了居民的出行,也提升了杭川鎮的整體形象。 為了更好地傾聽群眾呼聲,杭川鎮開展“城鄉融合共治‘兼合式’黨支部”“吃茶話事”點等活動。鎮干部和社區工作人員深入社區、村組,與居民面對面交流,收集整理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針對居民反映的停車難問題,杭川鎮充分利用閑置空地,新建和改造了多個停車場,新增停車位463個,有效緩解了停車壓力。同時,加強了對背街小巷的環境整治,清理了衛生死角,拆除了違章建筑,實施了綠化美化工程,成功打造口袋公園17個,讓每一個角落都煥發出新的生機。 在社會治理方面,助推城鄉精神文明融合發展。依托各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陣地,以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工作者為支撐、社區志愿者為輔助、社會慈善資源為補充 ,打造“五社聯動學堂”,重點延伸留守兒童的課余閱讀服務,一方面解決了周末孩子沒人帶的后顧之憂,釋放富余“勞動力”;另一方面延展了留守兒童閱讀的思想性和方向性,提升留守兒童父母對閱讀的參與度和認可度。 在老舊小區改造方面,杭川鎮更是下足了功夫。扎實推進中山南路、城東、217路等6個片區老舊小區改造,完成硬化平整道路面積186800㎡,清理改造溝渠12.59公里,新改建供水排水、強弱電、消防等管網和通道61.26公里,立面改造63棟。同時全面提升老舊小區物業服務水平,協助引進北京愿景和家、廈門建發等優質物業公司,已完成6個老舊小區入駐,實現小區改造與物業引進“同頻共振”改造后的小區,環境優美,設施齊全,居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提高。“現在小區變得這么漂亮,我們住著也舒心多了。”居民張大爺開心地說。 守護綠水青山,繪就生態杭川 杭川鎮深知生態是發展的根基,始終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重要位置。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 在富屯溪杭川段,曾經存在著一些非法捕撈、亂倒垃圾等現象,嚴重影響了河流的生態環境。杭川鎮聯合相關部門,開展了專項整治行動,加強河道排查整治,針對水域電魚、網魚等破壞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進行嚴厲打擊,清理了河道垃圾,加強對河流的日常巡查和監管,打造杭川鎮河長制“五位一體”工作機制。如今,富屯溪杭川段水質清澈,波光粼粼,成為了城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為了改善空氣質量,杭川鎮強化對在建工地的監管,督促相關企業積極安裝環保設備,減少施工過程中的粉塵排放。同時,大力推廣清潔能源的使用,鼓勵居民使用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新裝燃氣入戶16711戶。在城鎮綠化方面,杭川鎮加大投入,修建九龍峰公園、鳳凰山公園,新增文化休閑、體育健身場地、公共綠地9000平方米。如今,漫步在杭川鎮的街頭巷尾,處處可見綠樹成蔭、花香四溢的景象,仿佛置身于一個天然的大氧吧。 此外杭川鎮秉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理念,圍繞基層治理目標任務,牢牢把握群眾需求,緊扣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搭建“鎮社區兩級工作人員下單--黨委政府派單--廣場舞隊長接單--全體人員評單--社區結單”的服務閉環管理機制,建立“廣場舞+”模式,構建“橫向整合多元主體協同共治、縱向激活社區治理末梢神經”的治理格局。同時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活動,全力打造“群眾有需求、杭川有響應”的“20(愛您)之約,杭川同行”新時代文明實踐機制,通過舉辦環保知識講座、發放宣傳資料、開展志愿服務等形式,提高了居民的環保意識,形成了人人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 弘揚傳統文化,打造品質杭川 杭川鎮是一座千年重鎮,自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光澤建縣以來,一直是光澤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為了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杭川鎮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資源,打造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 自2024年3月啟動文物修繕工程以來,陸續完成黃春水民居、裘氏大夫第、楊孟齡民俗館、何秋濤故居等文物點修復。同時對“善利坊”等八坊、十街、三十九巷進行全面修繕提升。“串珠成鏈”打造老城文化承載窗口、街巷更新光澤樣板,講好光澤故事,豐富城區文旅線路。讓八方來客在走街串巷中,體驗非遺技藝,了解市井民俗風情,感受深厚的歷史文化,沉浸式體驗特色美食、美酒,感受幸福小城濃厚的煙火氣息。 以整體城市更新為目標,老舊街巷空間改造為抓手,改造街巷22條,通過“一巷一主題、一街一特色”的文化敘事策略,官家巷、文南街、城防巷分別以姓氏文化、中醫文化、“九關十三隘”作為主要特色,打造光澤縣老城文化承載的窗口。重點圍繞茶市街、中山街兩條省級歷史文化街區改造,梳理、挖掘和保護本土優秀文化內涵,特別是茶市街的茶文化、碼頭文化、酒文化和中山街的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理學文化等。改造后的茶市街與中山街必將成為光澤縣文化展示的新窗口、旅游打卡的新地標,讓本土優秀文化內涵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絢爛的光彩。 為了傳承和弘揚當地的民俗文化,杭川鎮還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節。在春節期間,紅茶制作技藝、木活字印刷術以及光澤文子等傳統民俗活動精彩紛呈,讓居民和游客感受到了濃郁的地方文化氛圍。同時,杭川鎮注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錄,對一些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進行了搶救和保護。 在文化教育方面,打造“書香+茶香+公益”文化空間,文昌店古茗奶茶店變身“書香驛站”。整合社區資源建成6處智慧書屋,創新打造“五社聯動學堂”,構建“閱讀角+實踐課堂”復合空間,累計開展主題活動23期,惠及學生360余人次。創新打造“家校社”協同育新平臺,推出“親子共讀一小時”“家長成長工作坊”等特色品牌活動,累計服務家庭600余戶,讓讀好書、好讀書蔚然成風,涵養城市人文底蘊。 經過多年的努力,杭川鎮的文明創建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如今的杭川鎮,街道干凈整潔,交通秩序井然,居民文明素質顯著提高。在杭川鎮的各個角落,都能看到志愿者們忙碌的身影,他們積極參與環境衛生整治、文明交通勸導、關愛孤寡老人等志愿服務活動,用實際行動傳遞著文明和溫暖。 在杭川鎮,好人好事層出不窮。有30年為鄰里免費寫春聯的書法家;有28年用雙腳丈量社區的好警長;有多年樂于助人,不忘初心的網格長……他們用自己的善舉詮釋著文明的內涵,成為了杭川鎮的道德標桿。 杭川鎮還榮獲了多項稱號,如2021-2023年度“省級文明鎮”“南平市防御‘6·9’極端暴雨洪澇災害突出貢獻集體”“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福建省學雷鋒志愿服務“最美志愿服務社區”等。這些榮譽的背后,是杭川鎮全體干部群眾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 “文明無止境,創建不停步。”獲評全國文明村鎮只是杭川鎮文明創建工作的一個新起點。未來,杭川鎮將繼續秉承文明創建的理念,不斷鞏固和提升創建成果,努力打造一個更加和美、生態、品質的文明村鎮,讓文明之花在杭川大地綻放得更加絢爛多彩。(杭川鎮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