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市以村規民約為抓手,深入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工作,通過制度規范、特色融合與群眾實踐相結合,培育文明鄉風,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制度引領:移風易俗長效化 武夷山市將移風易俗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工程,指導各村(社區)因地制宜制定《移風易俗村規民約》。例如,星村鎮桐木村明確“喪事從簡、婚事新辦”,違者自愿捐贈100元用于公益;五夫鎮興賢村規定紅白事酒席不超過20桌,隨禮金額控制在300元以內,有效遏制鋪張浪費。這些舉措通過剛性約束,逐步形成崇簡尚儉的社會共識。 特色融合:文明新風接地氣 各村立足本土特色,將文明新風與產業發展、生態保護深度融合。桐木村結合茶文化傳承,在村規中增設“禁用高殘留農藥,違者義務宣傳生態種植”條款,既保護生態又提升“武夷巖茶”品牌價值;天心村將“文明待客、誠信經營”寫入村規,為當地旅游業注入誠信基因。通過挖掘文化內涵,激發群眾參與文明建設的主動性。 實踐聚力:群眾共治顯成效 武夷山市通過柔性引導與制度約束結合,推動群眾從“旁觀者”變為“主人翁”。五夫鎮興賢村依托朱子文化,組織村民擔任“鄉風文明守護者”,古街秩序與文物保護成效顯著;黃村村推行“違規義務勞動”機制,破壞環境者需參與清掃,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自治模式有效凝聚基層治理合力,形成共建共享新格局。(中共武夷山市委文明辦 陳暢 劉涵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