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近年來,延平區水東街道始終堅持以民為本,以黨建為引領,以志愿服務為主體,堅持把群眾所需、所求、所想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力打通宣傳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樹立文明新風,擦亮文明底色,不斷提升居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城市文明有序,市民舉止得體,已成為這座閩北山城的獨特魅力。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延平區將繼續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不斷創新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方法和手段,為奮力建成福州都市圈門戶城市提供豐潤的道德滋養和強大的精神力量。 黨建引領強基礎,讓文明實踐有“根” 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將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與黨建工作深度融合。明確黨組織在文明實踐中的職責,形成 “黨工委統籌、黨支部落實、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工作格局。 通過搭建“愛心共籌”資源對接平臺、“閩北講習班”理論宣講平臺、“愛心接力”志愿服務平臺,從文明宣講、志愿服務、移風易俗、鄉村振興等維度出發,積極組織黨員志愿者深入開展環境衛生整治、關愛弱勢群體、倡導文明新風、關愛未成年人等文明實踐活動,打造“和美水東”新時代文明實踐品牌。以黨建促文明,不斷凝聚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讓黨旗在文明實踐一線高高飄揚。 理論宣講明導向,讓文明實踐有“枝” 通過強化隊伍建設,組建了由領導干部、專家學者、基層宣講員組成的“福小宣·閩北講習班”理論宣講志愿服務隊,深入社區、學校、企業開展分眾化、互動化宣講。 圍繞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題,創新宣講形式,采用 “文藝 + 宣講”“微黨課” 等形式,形成了“黨員干部帶領學、黨員群眾相互學”的良好氛圍,讓理論宣講接地氣、入人心。2024年以來,共開展各類宣講活動70余場次,覆蓋群眾約1050人次,有效推動了黨的創新理論 “飛入尋常百姓家”。 服務引領惠民生,讓文明實踐有“葉” 以志愿服務為抓手,建立“愛心接力”志愿服務平臺,建立涵蓋文化、醫療、環保、法律等多個領域的志愿服務隊伍,打造多元化志愿服務體系,常態化開展文明勸導、義診、文化惠民、法律咨詢等活動。 結合“吃茶話事”機制,積極探索 “志愿服務 + 社區治理” 模式,緊盯醫療、養老等民生領域重點問題,志愿者與社區網格的深度融合,通過志愿者在社區走訪了解,形成群眾“心愿單”,促進“網格事、網格議、網格治”,推動了各社區老舊臺階修復、學校周邊道路拓寬、小學周邊邊坡治理、背街小巷安裝路燈等一件件民生實事有效落實,將“問題清單”變為居民群眾的“幸福清單”,有效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文體活動倡新風,讓文明實踐有“花” 通過老舊小區改造等民生工程,因地制宜,提升改造,建設了小區基礎文化體育設施,通過“愛心共籌”資源對接平臺導入轄區單位和共建單位優質文體資源,積極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和文藝展演活動,倡導轄區公立學校體育場地在保障學校正常教育教學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向社會免費開放。 通過社會化運營,讓社區大型企業的體育場不僅服務企業員工,更面向社會開放,為轄區居民提供優質、開放、共享的體育活動場所。近年來,街道扎實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舉辦了南平市成人冬泳錦標賽、乒乓球邀請賽、社區趣味運動會等30余場賽事,舉辦了“我們的節日”迎中秋、慶國慶、賀重陽等文藝活動10余場,以文藝演出、親子互動、手工制作、猜燈謎、有獎知識問答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豐富轄區居民的文化生活,受眾達3200余人次,持續提升轄區居民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 移風易俗傳家風,讓文明實踐有“果” 通過制定居民公約、開展文明家庭評選等活動,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工作,引導居民摒棄陳規陋習。舉辦了“宣傳移風易俗 弘揚時代新風”、“福小宣·閩北講習班·永遠跟黨走”宣講暨移風易俗道德講堂、“移風易俗宣傳暨便民服務進社區”、“新婚”愛在“漆”夕踐文明——2024年“我在文明實踐所過七夕”等移風易俗宣傳活動,倡導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同時,利用社區文化宣傳欄、小微權力監督群等平臺,廣泛宣傳移風易俗的意義和先進典型,營造濃厚的文明氛圍。 積極探索“德潤水東”新模式,將思想引領、道德教化與社區治理融為一體,以文化人、厚植內在,依托“家長學校”持續開展未成年人宣傳教育活動,營造文明和諧的氛圍,讓文明新風在街道蔚然成風。 下階段,延平區將進一步開展有聲有色的多樣活動,全力打通宣傳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讓文明實踐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為街道精神文明建設、鄉村振興蓬勃發展聚合力、添活力、賦動力。(延平區水東街道 陳璟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