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華秀,女,1977年4月生,福建省建甌市玉山鎮東山村村民。在她的字典里沒有“放棄”二字,“堅持到底”就是她的人生信條。十年來,她一如既往地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用孝心感染身邊的親朋鄰里,用心詮釋了一個婆媳情深似母女的真實故事。她是東山村“好兒媳”的榜樣,是孝老愛親的典型。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婆婆也是媽,老人為兒女辛苦一輩子,孝順父母是為人子女最基本的責任。”謝華秀的婆婆今年67歲,十年來,面對生活不能自理的婆婆,謝華秀不怕累,不怕苦,每日起早貪黑到村里的竹制品加工廠賺取生活費,還要照顧一家老小。在家中,謝華秀除了每天悉心照顧婆婆的飲食以外,還時刻關注天氣變化對婆婆病情的影響。天冷時,擔心婆婆著涼感冒,便時刻用心地用熱毛巾幫婆婆擦拭身子,為婆婆添衣加被、端水泡腳;天熱時,擔心婆婆汗水貼身而導致長褥瘡,便堅持每天為婆婆擦身換衣,保持干爽。十年如一日,日日似今日。謝華秀每日再苦再累,都不忘定期為婆婆翻身拍背、按摩全身,防止肌肉萎縮,這一堅持就是十年。天氣晴朗的時候,她會用輪椅推著婆婆外出轉轉,感受新事物、呼吸新空氣,盡力讓老人的身心保持愉悅。雖已臥床十年有余,但經謝華秀精心照料,婆婆的精神良好,面色紅潤。人們都說,謝華秀的汗水中夾雜著淚水,淚水中飽含著感恩。 中華孝道驚寰宇,甘苦相隨世代傳 孝心有起點,沒有終點。謝華秀家庭和和美美,育有三個女兒,目前都是在校學生,學習成績優異。她時常叮囑孩子們要有愛心和孝心,有禮貌講禮儀,多體貼關心老人,主動問候長輩,最重要的是要多陪伴、多溝通、多動手。她以言傳身教的方式,用善良和孝順深深地影響了她的孩子。家里忙不過來時,閨女們也會幫忙照顧奶奶,喂飯、端水、捶背、講故事,一件件事情做起來得心應手。言傳身教的傳承在謝華秀的家庭里體現得淋漓盡致。謝華秀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她為人妻,為人媳之道,印證了她的孝心,展現了一個農村普通婦女孝敬老人,淳樸真誠的情懷,同時也踐行著新時代向上向善的文明風尚。葉鈺芳(大女兒):“正如大家所見,我的媽媽是勤勞能干的賢妻良母,是悉心照料癱瘓在床婆婆的好兒媳。媽媽每天都很辛苦,有時雖然會緊皺著眉頭,但一看到有奶奶的陪伴,她的眉心會舒展,嘴角會上揚,心情也愉悅了。她愛奶奶,愛我們,愛這個家。” 謝華秀正在照顧婆婆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俗話說:行要好伴,住要好鄰。東山村村民民風建設正在發生變化,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好的鄰里關系需要良好的家風去奠定。謝華秀為人“好兒媳”的故事在村里已經不是“秘密”,她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周圍的鄉親鄰里,以“無聲”的方式,以身作則,為家中兒女、為村里村民樹立了榜樣。循循善誘、言傳身教,像潤物的春雨一樣默默奉獻。謝華秀為人性格和善,樂于助人,與街坊鄰居和睦相處,不曾發生爭執矛盾。鄰居們都對這位“好兒媳”贊口有加,一致認為她孝敬公婆,性格柔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鄰居們感受到的是她的善良和溫暖。平日里,鄰居們有困難,她會第一時間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謝華秀十年如一日地悉心照顧癱瘓在床婆婆的事跡深深地感動著大家,她以自身的行動有效地踐行了“孝”這個字,弘揚著中華傳統美德。 作為一個好媳婦,她勤勞肯干、無怨無悔、默默奉獻,她沒有感天動地的事跡,不發豪言壯語,以一個典型的東方女性做著她認為該做的事,把“孝”字深深地鐫刻在自己的字典里,家風傳承書寫農村新時代文明的華章。 (供稿人:建甌市委文明辦湯維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