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吉生,男,1944年9月出生,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馬嵐村村醫。吳吉生于1958年開始學習中醫,1961年去建陽專區(現今的建陽區)參加西醫方面的培訓,成為了馬嵐村第一位持證村醫。吳吉生救死扶傷、真心服務患者,守護了回龍鄉7個行政村近三代人的健康,行醫歷程跨過半個多世紀。至今,80歲的村醫吳吉生仍利用空閑時間,用中醫知識跟鄉親們講解健康養護知識,用行動詮釋著“醫者仁心”,鄉里鄉外、男女老少無人不知曉,大家都親切地喚他一聲:吳醫師。 隨叫隨到 他是“鄉村120” “醫乃仁術”,當醫生要有愛心,在農村當醫生,更要有愛心。鄉村醫生的工作從來都是不分時間和地點的,吳吉生行醫幾十年,不管白天黑夜、刮風下雨、有錢沒錢,只要病人有需要,他都是隨叫隨到。2020年,面對突發的新冠疫情,當時已經77歲的吳吉生本應該是防控工作中重點保護人群,而他卻成了村里最可愛的“大白”。奔走在馬嵐村的大街小巷,挨家挨戶摸排返鄉人員,這是一位老者與時間的賽跑,也是一次感動全村的戰斗。吳吉生說,“醫者仁心,治病救人是醫生的‘頭等大事’。”吳吉生就像村里的‘120’,村里有吳醫師在,村民都很放心。 懸壺濟世 演繹“逆行”無畏 這些年的疫情防控對于吳吉生而言,只是他“杏林懸壺”生涯中的滄海一粟。他做學徒時就領悟了:醫者,就當“逆行而上,救死扶傷”。在吳吉生做學徒的第二年,回龍鄉遇到百年一遇的洪災,通往坪洲村的木橋被大水沖毀,村里小孩老人受天氣影響紛紛得了重感,由于憂心村民,又考慮到師父年事已高,他計劃獨自前往,讓村中的中年男子拉繩索幫他渡河。“逆行”的路上,處處充滿艱辛,為的是能夠更好地保障地方鄉親們的健康,17歲的他爭取去建陽專區參加西醫方面的培訓,成為了馬嵐村第一位持證村醫。時至今日,他依舊努力習醫,堅持參加區里組織的各項考試。 治病有方 做人更有“義方” 守著故土,守護鄉親,吳吉生一守就是半個多世紀。其間,有不少同行迫于在農村行醫掙不到錢紛紛轉了行,而吳吉生卻始終堅持著,即便后來孩子長大工作后,讓他和愛人一同去城里生活享享清福,吳吉生也沒應允,為了更好地服務鄉親,他還把妻子收作“徒弟”,平日里教她一些基礎的中醫知識,讓她在中藥房幫忙抓藥。吳吉生心思細膩、為人正氣、樂于助人,曾被村民推選為當地的人大代表。在此期間,他注重調研,幫助人民群眾解決了農村醫療、孩子上學、機耕道修復等問題。 (供稿人:南平市建陽區回龍鄉人民政府 張文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