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3月29日訊(范小輝)日前,浙江大學方言學博士研究生導師莊初升教授率領4位研究生和1位博士后,帶著國家經費課題《建州方言研究》,到建甌進行為期半個月的工作;曾耗時六年、自費撰編出版175萬字工具書《建州方言白讀與文讀詞組語音匯注》的建甌市政府辦公室退休干部、志愿者吳雪灝應邀配合。 莊初升教授團隊對建州方言的音韻特點、語音描寫、詞義探究、語法類型等方面展開深入研究,其中對方言詞匯探礦掘寶尤深尤廣。例如普通話中的詞匯“生氣”,就挖掘到了“燒色(方言音:qiào、sé)”“燒疤(方言音:qiào、bà)”“急騷(方言音:gié、sào)”等不同的表達詞匯,又如通話中的單字詞“婆”,只有一個讀音“pó”,而建州方言則根據發(fā)聲人的心境,分為“褒義音”bǒ,如太婆、妗婆、姑嫲婆、姨嫲婆等,“貶義音”bo,如花婆、化吃婆(即乞丐婆)、發(fā)癲婆等等。收獲滿滿。他們由衷地感到:不入民間,難遇高手;不入市井,難掘寶藏。 莊初升教授承擔過很多國家級漢語方言課題項目的研究,到過許多地方,了解不少歷史文化名城的評鑒、驗收,同利用方言展顯歷史文化有關,它能在要求古城存留保護好原有硬件要素的基礎上,增強當地文化綜合實力,讓歷史文化古城增輝添彩,尤其是能讓四、五線古城凸顯城市競爭力。他認為,全國學術實力雄厚高校承擔的方言課題研究項目,只是對己經淡出現實和瀕臨消失的方言,進行搶救性的挖掘、搜集和研究,把語音(包括發(fā)聲口形)、詞匯、語法等音像拍攝、記錄下來,存留在紙質與電子書籍以及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的音像庫里,為開發(fā)利用提供語料,為后人對今后可能發(fā)生變化的音韻進行考古辯析;至于不同地域的方言,能否傳承,要看當地千家萬戶是否交流使用,尤其是青少年能否聽、說、寫。最能表現當地語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的方言,其傳承與保護的職責,是當地政府和民眾的義務,要像廣州、福州、泉州、紹興等地那樣,在招錄學校文科教師方面,優(yōu)先錄用會說、會寫當地標準正音、正字的同等條件人選,以利于方言進校園,讓方言類曲藝、說書、戲曲、歌曲、謠諺、詩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中能開展課外興趣小組活動,使方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其傳人不致斷層、斷代、消亡,能夠后續(xù)有人、薪火相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