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如一日,張秋華用她一顆金子般的誠心、愛心、耐心、孝心,無微不至悉照料公婆,譜寫了一曲敬老、愛老、孝老之歌。 2005年,張秋華從江西遠嫁到東山村,為了生計,丈夫陳榮弟常年在外打工,她默默無聞擔起了照顧家小的重擔。公婆年逾古稀,公公中風后全身癱瘓,臥床不起,一雙兒女嗷嗷待哺,生活的重擔全落在她一個人身上。張秋華的公公中風癱瘓后臥床不起,急需人照顧,為了讓婆婆輕松一點,張秋華決然辭去工作,在服侍公公期間,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無微不至地照顧,堅持每天給公公按時吃藥、翻身擦背、洗臉、洗腳,再苦再累從不抱怨,直到2020年的7月公公去世。 公公去世后,張秋華對婆婆更加無微不至,時刻守在她的身邊,安慰婆婆說:“媽,您放心,我一定像親閨女一樣照顧好您的晚年生活。”張秋華沒有讓這句承諾成為一句空話,而是用實際行動實踐著自己的諾言……十幾年來,張秋華硬是憑著超人的毅力和農家娃特有的拼勁、韌勁和感動天地的孝心,給飽受病痛折磨的公婆以愛心和溫暖,做丈夫的堅強后盾,盡心竭力地照顧著一家老小。她以實際行動做出了表率,贏得了鄰里和親友的稱道。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張秋華經常教育自己的兒女要孝敬老人。她常說:“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你對老人不孝敬,當你老的時候誰會孝敬你呢?”受張秋華的影響,其子女也養成了孝敬老人的好習慣,放學回家總要圍在爺爺奶奶身邊逗爺爺奶奶開心,這個唱,那個跳,講個笑話,扮個鬼臉,看著圍在身邊的孫子孫女,奶奶常常笑得合不攏嘴。 按張秋華自己的話說:孝順不僅僅是讓老人吃好穿好,還要給予老人更多的精神關懷,讓老人氣順、心情好比什么都重要。作為子女,孝敬老人本是天經地義,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無需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只要孝心、愛心像涓涓溪水,不斷滋潤老人心田,敬老愛親就得到了最完美的詮釋,社會和諧就得到了最有力的保障。 張秋華用她十五年的堅守,默默踐行著“孝老顧小愛家”的優良傳統,看似渺小,卻能使老人安樂、讓家庭和順、被鄰里傳唱,展現了中國農村婦女賢惠、勇毅、堅韌的美好形象,暖人心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