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鐘純,80歲,是順昌元坑鎮退休教師,在元坑從21歲工作到退休,,是個合格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2001年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到的元坑的古鎮文化研究中,同時當起了義務講解員,讓外界對元坑有了更多的了解。 做個合格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60年代他當學區總務主任,服務育人全縣聞名。60年代國家最困難,上級撥款只有工資和2元辦公費,其他錢一分都沒。當年元坑不通車,學生的書簿、教師的辦公用品、教學器具等都用人工挑,沒錢雇人挑,他就自己挑,連續三年均如此。沒有修繕費,他親自修學生的課桌椅,或修樓補漏。學校辦集體食堂,老師每人月交8元伙食費,不夠開支靠他義務勞動來補貼。周日和課余時間他和幾個老師為食堂種菜。元坑小學在山頭上,用水困難。暑假他親自上山砍苦竹,把山泉引到學校。 70年代他是教書育人的標兵。1968年他調到蛟溪小學。第一年他包班教五六年級,經過摸底考試,發現學生只會寫錯別字很多的大字報,其他的知識和技能都很差。他要改變現狀,他給學生正規地上語文、數學、自然、歷史、地理、音樂、美術、體育課。在蛟溪11年,從小學教到初中畢業班,還當教導。縣教育局下鄉檢查工作,想不到這個學校管理如此正規,各項工作如此正常。把他樹為教書育人的標兵。1978年,選他參加縣群英表彰大會。并調他當學區教導主任。 80年代他是管理育人的傳奇人物。他回到學區,發現1978年初考成績太差,他采取一整套巧管學校的措施,消除這些弊端,他撤并了28所單雙人校,提高辦學效益,為國家年節省經費20多萬元。他創辦了全省第一所宿制小學—光地小學,經驗推廣全地區,并載入1986年《中國教育年鑒》,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高度贊揚。他堅持六年,把小學一年級至畢業班的語數試卷,從出卷、打字(鉛字打字)、油印(手搖速印機)、分卷、密封所有考試程序自己統包下來。當時全區學生3000多人,出這樣的試卷,他六年沒過一個完整的星期天和寒暑假。 90年代他重建了中心小學用一流的環境育人。元坑中心小學于1969年,被水泥廠征用后停辦27年。使元坑鎮成為我省唯一的沒有中心小學的鄉鎮。他從1985年起就開始積累資金,要來了39.5萬元基建款,向有關單位集資95萬元,學區自投130多萬元建起了一座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的教學樓,是南平市校園面積最大的農村小學。1996年9月,“曠課”27年的元坑中心小學復課了。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2001年退休至今,他讀過有關元坑歷史文化的書籍、文章、故事、族譜、縣志及其他史書約上千冊。訪問過上百個元坑老人、走過元坑有古文化蹤跡的山山水水、家家戶戶。對古鎮的古民居、古宗祠、古廟、古亭、古廊橋、古碼頭、古井、古墓、古道、古匾、古碑、古山洞、古遺址…….都深入研究。收集整理了古鎮大量的民間故事、楹聯、詩詞、民謠、藝文、族譜、族規、族訓、鄉土習俗、方言。撰寫了《文昌橋文化長廊》等60多本手稿,內容涵蓋元坑方方面面的歷史文化,約100多萬字。并從中選出約25萬字編成《品讀元坑》一書,由《海峽出版社》正式出版。10多年義務講書1500余場,聽眾約3萬余人。現在他白天講書或尋找散落的文物,晚上看書、寫書(自己打字),把新發現的古鎮文化都寫下來留給后人。他講書百聽不厭,凡聽過他講書的領導、專家都稱他為元坑的“鄉土文化專家”。 他經常上順昌電視臺和南平電視臺,上過騰訊網、福建電視臺、省海峽衛視、湖南衛視、中央4套《走遍中國》、中央10套《中國影像方志》福建順昌篇。順昌電視臺為他做過專輯新聞,閩北報為其出過專版。《順昌時空》、《海峽都市報》、《福建老年報》都報道過他的事跡。2017年1月1日,省電視臺和“八一”電影制片廠,合拍《石魔空的故事》,選他當唯一的群眾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