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鋒,一個在松溪工作的外地人。2月26日,早7時許,他如往常一樣打算早早的去單位,卻發現自己毫無力氣,從來不告假的他,申請了一個小時的休息時間。由于負責的是大小事繁多的辦公室,就算是休息,電話仍是不間斷。 而這天的電話不同往常,時時充滿活力的他,微弱的聲音中透露著疲憊,電話的戛然中斷,嚇壞打電話前來了解工作的單位領導。在向上級匯報情況后,單位領導第一時間與幾個同事帶上葡萄糖趕往他在人才公寓的住所。門打開的一瞬間,只見一個人住的他穿著薄薄的睡衣靠在沙發上,臉色煞白、毫無生氣。同事們見勢不妙,立馬撥打120,將其送往醫院治療。 “他就是睡眠不足加上營養不良,你們怎么能讓他這么高強度的工作呢?最近一定要按時打針吃藥,好好休息一周,不要再吃泡面了!”當聽到醫生的診斷后,單位領導默默的轉過了頭,流下了眼淚。 事情發生的前一天...... “今天開始強制你休息,不許來上班!” “領導,我還能撐一會,單位的事情還沒做完!”在連續1個月每天最少16個小時高強度工作后,王德鋒因過度疲勞右耳患上突發性爆聾,強制休息的命令對他而言就是對工作的不負責,他沒有休息,在縣中醫院做完針灸后,臨近下班的他放心不下手中的工作,又匆匆的跑回到單位處理工作。 他本是一位肩扛攝影機的電視臺一線記者,媒體融合后他擔任融媒體中心辦公室負責人,兼任產業發展部負責人。身兼數職,辛苦翻倍,壓力翻倍,他卻動力十足,激情滿滿。 疫情突發,單位的多名同事由于連續高強度冒雨的工作,先后病倒了,一線記者嚴重缺人。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1月27日,得知疫情迅速升級,他放棄了半年才與家人團聚的機會,收拾行李準備從建甌老家小松鎮回到松溪,必須輾轉轉乘班車,而此時班車已全部停運,無法回松溪。他的父親看出了他的心思,從親戚家借來一輛車,冒著被疫情感染的風險,將王德鋒送回松溪單位。 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他一刻都沒有懈怠,作為單位后勤保障的負責人,他時刻關注單位工作的新動態和松溪疫情的發展。隨著防疫工作形式愈發嚴峻,單位一線人員的防護口罩嚴重缺少,他陪同單位領導到處協調,多方聯系,最后成功把口罩問題解決了。他時刻想著把后勤的工作做的更細致一點,讓一線記者無后顧之憂,做好他們堅強的后盾。 每天他總是第一個來到單位,安排好當天的工作,及時上傳下達上級單位的相關文件和指示精神。同時還將口罩等防護用品分好,及時發放給一線記者,“你們每天上一線采訪來我這領手套、記得帶上護目鏡,病毒可看不見,一定要做好防護,別不當回事!回來之前給我個電話,我給你們消毒。” 雖然負責后勤保障,但是他始終沒忘記自己仍是個新聞人,疫情期間,處理內頁加班加點,一線報道毫不猶豫。為了能將疫情宣傳工作做得更好,為了騰出時間做好新聞采編等后續工作,他放棄了休息時間?!皼]事,你們先回去,我一會泡面對付一下,爭取中午把稿件寫出來,我下午還能繼續上一線?!边@就是他,能馬上做好的事情,一定要立即完成。他時刻關注著疫情的最新動態,為了篩選出最新的新聞選題,為了寫出更優質的新聞稿件,他常常工作到深夜。他似乎總有使不完的工作熱情,哪里需要他,他總會第一時間在那里出現。在他的字典里,沒有“累”和“苦”這兩個字。 2月1日,松溪縣確診兩名新冠肺炎患者,當天官方消息一出,頓時在整個松溪及周邊縣市炸開了鍋。為了讓廣大市民能夠放下猜疑的心態,安心居家觀察,他主動請纓,撰寫《危險就在我們身邊!!!》一文,呼吁廣大市民做好自我防護措施,積極配合政府部門,共同防控新冠肺炎。該文章在《今日松溪》微信公眾號發出后在松溪縣及周邊縣市引起強烈的反響,點擊量高達三十多萬次刷新了松溪新聞的記錄。 他就是這樣,從1月27日返崗至今整整一個月,因為疫情期間工作壓力大,加上一個人生活吃飯也就簡單化了,為了趕時間,幾乎整月以泡面為主,加之休息時間嚴重不足,因此出現了營養不良睡眠不足的癥狀。 他的家人在得知松溪出現確診病例后,叮囑他少出門,注意自身的防護和安全。他跟家人說,“我是一名新聞工作者,同時也是一名機關干部,在國家有疫情災難的時候我必須要沖在最前面,請你們放心,我會注意自身安全。” “長這么大第一次打點滴,心里很過意不去,讓家人領導同事朋友們擔心了?!币挂焉?,還在病房掛瓶的他一邊回復著來自同事們的關心,一邊思考著自己的工作還需要如何完成,“我就想這事偷偷的過去,別嚇著大家,其實我自己當時都想了,累一點沒關系,再堅持幾天,疫情都還沒過去,我怎么能倒!”他始終是那個不管什么時候都為他人著想的暖心的人!始終是那個肩挑責任,毫不放松的新聞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