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建甌市理論宣講骨干暨文化領域高層次人才專題研修班培訓現場 湯維明 攝 近日,建甌市“福小宣·閩北講習班”骨干、“建”文化文藝志愿者、網絡達人一行經過市委黨校3天系統培訓后,組成“文化特派員助力團”,到裴橋村實地采風、出謀劃策,貢獻金點子一百多個。 自文化特派員試點工作啟動以來,建甌市不僅選派專業人才下沉基層,更通過“宣講+”“文藝+”“網信+”“志愿服務+”的模式,把全市優質文化資源和服務整合起來精準導入到下派村?!拔幕F”模式,賦能文化特派員實現“文功”72變,滿足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為助力文化特派員工作,建甌市委宣傳部、建甌市委人才辦、建甌市委黨校聯合舉辦了專題研修班,邀請省上專家和教授從閩北歷史文化、文明實踐的文化路徑、理論宣講技巧、新媒體技術傳播應用等方面,對文化特派員、本地文化人才進行了理論輔導和技能培訓。研修班通過專題輔導、情景模擬、現場點評、交流討論的方式,將文化特派員與省上專家教授、文藝大咖、網絡達人等“智匯建州”,整合匯聚文化資源,進一步加大文化隊伍與文化特派員工作的粘合度。 在東峰鎮裴橋村,“小橋流水、青磚黛瓦”的原生態村落格局給采風團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明清的古民居、百年的廊橋、悠久的北苑貢茶文化激發了文藝大咖和網絡達人的創作靈感。自媒體創作的一條裴橋村短視頻發布當天流量就突破5萬,在美國的一名建甌鄉賢在評論區留言:“多么可愛的家鄉”。 大家紛紛建言獻策,表示要在裴橋村“古”與“活”的融合中,發揮自身的優勢,以“文化+”“藝術+““網絡大V+”的思維激活資源,創作文藝精品,把古村落變成研學基地、把老手藝變成致富技藝,讓古村落在保護中”活“起來,讓村民在保護中得實惠;要用”文化大家庭“的力量推動文化特派員工作走深走實,推動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促進文旅融合發展,帶動鄉村振興。(建甌市融媒體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