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縣南浦街道躍進村地處浦城縣城關核心區,下轄7個村民小組、1643人。作為典型的“城中村”,該村以“一流黨建村、一流富裕村、一流民生村”為目標,通過盤活集體資產、創新治理模式,實現從資源匱乏村到全國文明村的蝶變。2024年村集體固定資產市值達1億元,村財收入310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約2.1萬元。先后獲評“計生協會先進單位”“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國家級榮譽稱號,連續四屆蟬聯省級文明村,2025年榮膺“全國文明村”稱號。 “引”字領航強根基,黨群聯動織密“治理網” 躍進村黨支部以打造“金星黨支部”為引領,筑牢戰斗堡壘,推行“黨支部+黨小組+黨員聯系戶”三級網格管理。通過細化責任分工,將全村劃分為若干微網格,黨小組分區負責,黨員精準聯系到戶,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政策落實“無盲區”。黨支部深度融合理論宣傳與陣地建設,在村文化廣場、黨群服務中心等實體陣地設置宣傳欄、文化長廊,定期更新方針政策與惠民舉措。同時,創新“線上+線下”雙軌組織生活模式,運用微信群即時推送、解讀黨的創新理論;依托云端平臺開展組織生活,有效覆蓋流動黨員,確保教育“不掉線”,凝聚基層治理強大合力。 “議”字為橋解民憂,閉環機制暢通“連心橋” 弘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建立“收集—交辦—反饋”閉環治理機制,設立“議事活動”點、“吃茶話事”點等3處,村干部常態化下沉一線聽民聲,依托“茶桌議事”累計開展活動50余場,高效解決農貿市場管理、攤販占道等急難愁盼問題35件,辦結率100%,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應”,將群眾訴求落到實處。 “興”字賦能壯經濟,市場驅動激活“共富鏈” 面對人均耕地不足0.4畝的困境,村黨支部運用“六要”群眾工作法,探索“物業經營+市場驅動”路徑。自籌資金分階段建設農貿市場:1998年一期建成,當年村財增收26萬元;2012年二期投用,增收躍至206萬元,共創造就業崗位百余個。同時,盤活閑置資產,出租廠房、店面65處,將有限的土地資源轉化為可持續增長的集體財富和村民福祉,成為推動躍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惠”字暖心筑福祉,惠民實事提升“幸福感” 堅持將發展成果惠及民生,構建全覆蓋福利體系。2002年起為60周歲以上老人發放生活補貼,標準逐年提高至300元/月,2024年共發放生活補貼118萬元;設立“英才榜”,對考入大學學子獎勵500-1200元,年發放助學金約1.5萬元;每年為困難村民發放年終慰問金約1.5萬元;全額代繳村民醫保,2024年共支出65.7萬元。累計投入超千萬元用于養老、醫療、教育等民生領域,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學有所助”。 “育”字鑄魂樹新風,文明浸潤培育“新風尚” 結合村情制定《躍進村村規民約》,嚴控“紅白事簡辦”,通過紅白理事會成功勸導取消“無事酒”12場,引導村民從“旁觀者”轉為“參與者”。健全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等自治組織,推行黨員干部婚喪事宜報備制度,以“關鍵少數”引領鄉風文明。組建6支新時代文明志愿服務隊,常態化開展環境整治、關愛老人等活動200余場次;依托“外清林走廊”打造長者食堂,為村內老人提供營養配餐,讓文明新風吹遍鄉村。 躍進村堅持以“黨建紅”引領“產業興”,用“小市場”撬動“大共富”,以“民約尺”丈量“文明度”,在0.4畝的人均耕地困境中,書寫了“土地有限而創新無限,資源有界而惠民無界”的振興答卷。(中共浦城縣委文明辦 南浦街道躍進村 吳?。?/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