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文明是社會文明的縮影,既承載著舌尖上的幸福感,也折射出精神層面的文明度。然而,當前餐飲領域仍存在諸多痛點:婚宴酒席上的整盤倒掉、野味市場的暗流涌動、餐館包廂里的吞云吐霧……這些現象暴露出部分民眾在消費觀念、生態意識、公德修養上的短板。如何讓“舌尖上的文明”成為城市新名片,亟待構建剛柔并濟的治理體系。 餐飲陋習的頑固性,源于傳統消費習慣的慣性。在“面子文化”驅動下,部分人將宴席排場等同于待客誠意,將野味消費視為身份象征,將公共場所的放縱當作個人自由。這種認知偏差,既造成資源浪費與環境破壞,也消解了現代文明的內涵。某地調查顯示,商務宴請的浪費率高達38%,野生動物交易仍通過隱蔽渠道存在,這些數據警示我們:破除餐飲痼疾,需從觀念革新入手。 治理餐飲亂象,需構建“宣傳-引導-規范”的閉環機制。在宣傳層面,通過短視頻、公益廣告等生動形式,讓“N-1點餐制”深入人心,用曝光臺警示浪費者,用科普片講清野生動物保護的科學依據。在引導層面,餐飲企業可推出“光盤兌換積分”“小份菜半價”等激勵措施,創建“文明餐桌示范店”形成標桿效應。在規范層面,嚴格落實《反食品浪費法》,對違規售賣野味、衛生不達標商家實施“一次警告、二次停業、三次清出”的嚴懲,讓法律牙齒真正咬合。 值得借鑒的是,杭州某老字號餐廳推出“稱重點餐”系統,顧客可根據人數精準選擇菜量;深圳建立餐飲企業“紅黑榜”,將文明指數與外賣平臺排名掛鉤。這些創新實踐證明,當技術賦能與制度約束形成合力,當商家利益與文明倡導達成共識,餐飲新風尚便能落地生根。 餐桌上的文明,既需要法治的剛性約束,更離不開德治的柔性浸潤。從“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傳統智慧,到“拒絕野味守護健康”的現代共識,餐飲文明的每一次進步,都是社會文明水準的標注。當“光盤行動”成為自覺,當公筷使用成為習慣,當綠色飲食成為時尚,我們不僅在守護“舌尖上的安全”,更是在涵養“心靈里的文明”。這場靜悄悄的飲食革命,終將匯聚成社會文明進步的磅礴力量。(東南網南平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