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城市褪去白日的喧囂,夜市里的煙火氣便升騰成最鮮活的人間圖景。然而,油鍋的滋滋聲與居民的抱怨聲交織,燒烤的香氣與油煙的刺鼻味混雜,酒后的喧嘩與孩童的酣睡聲沖突——這些場景折射出夜間經濟發展中的深層矛盾:如何在守護市井煙火的同時,留住凡人心中的那份安寧?這考驗著城市治理的智慧與溫度。 當前夜間經濟的“野蠻生長”暴露出三大治理痛點。一是空間規劃失序,部分夜市與居民區僅一墻之隔,商戶為招攬生意將桌椅擺上人行道,導致行人被迫與油煙“親密接觸”;二是時間管理缺位,某些燒烤攤經營至凌晨三點,酒瓶破碎聲、劃拳聲此起彼伏,嚴重干擾周邊居民休息;三是環保監管滯后,部分商戶為節省成本不安裝油煙凈化設備,直排的油煙不僅污染空氣,更讓低樓層住戶常年不敢開窗。這些問題的累積,使得“要繁榮還是要安寧”的爭議日益激烈。 破解這一困局,需構建“剛柔并濟”的治理體系。在宣傳倡導層面,應通過短視頻、社區公告欄等多渠道發布《夜經濟文明公約》,用“靜音設備補貼”“油煙凈化裝置以舊換新”等激勵措施,引導商戶主動升級設備。成都寬窄巷子推出的“無聲夜市”計劃,要求商戶使用電子叫號系統替代高音喇叭,既保留了煙火氣又減少了噪音污染,這種創新實踐值得借鑒。在循序引導層面,可借鑒上海“分時分區”管理模式,在居民區周邊劃定“非喧鬧區”,限制高噪音業態入駐;在商業區打造“集中經營區”,通過統一管理降低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杭州設立的“星空夜市”示范點,通過設置隔音屏障、規定22點后禁止外擺等措施,實現了商業活力與居民安寧的平衡。 在規范勸導層面,需用制度剛性守護城市文明。一方面要嚴格限定經營時段,對超時經營且屢教不改的商戶實施“第一次警告、第二次罰款、第三次停業整頓”的梯度處罰;另一方面要聯合環保部門建立排污檢測長效機制,對油煙排放超標的商戶責令限期整改,逾期未達標者依法吊銷營業執照。北京某夜市通過安裝噪音分貝監測儀,實時顯示數據并聯動城管執法,這種“技術+制度”的監管模式有效提升了治理效能。 夜間經濟是城市活力的晴雨表,也是文明程度的試金石。當霓虹燈下的煙火氣不再擾人清夢,當酒香與書香能在夜色中和諧共存,我們方能說,這座城市真正讀懂了夜間經濟的精髓——它不僅是消費的延伸,更是文明的綻放。唯有以精細化治理平衡市井煙火與靜謐人居,方能讓夜間經濟成為城市文明最動人的注腳。(南平市委文明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