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陽市觀山湖區的一場音樂節在熱鬧的氛圍中圓滿落幕,然而當人們帶著愉悅的心情散去,留下的卻是滿地的垃圾,如同不和諧的音符,打破了這場文化盛宴的完美旋律。據報道,音樂節結束后,觀山湖公園內廣場區域被丟棄的垃圾幾乎覆蓋了整個場地,包括塑料瓶、食品包裝紙、紙巾、一次性雨衣等各類廢棄物,100余名清潔人員連夜清掃,出動兩輛大型清運垃圾車,才逐漸恢復了草坪的原貌。這一幕著實令人痛心,本應是精神和美學享受的盛會,卻以這樣丑陋的方式收場。 貴陽音樂節的這一幕,并非孤立事件,它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近年來全國各地音樂節后普遍存在的“垃圾圍城”現象。從濟南到西安,從南至北,相似的場景一再上演,每一次都觸動著社會的神經,是對市民素質的一次次深刻拷問,也引發我們對文明參與、組織能力乃至社會文化深度的思考。 面對這一現象,我們不能僅僅簡單地將矛頭指向觀眾,誠然,部分觀眾的環保意識淡薄,隨手亂扔垃圾,在破窗效應的影響下垃圾會越來越多。但更需審視的是整個活動生態的完善程度,活動的主辦方在環保宣傳和設施配備方面是否做到了充足恰當的應對措施。在活動策劃之初,就應將環保理念融入每一個細節,充分考慮活動規模、參與人數與場地的承載能力,從增加環保設施(如設置足夠的垃圾桶、提供環保袋)、加強現場宣傳教育,到合理安排保潔力量、制定緊急清理預案,每一步都需精心布局,確?;顒釉诩で榕c秩序中開展。 政府部門的監管與引導同樣不可或缺。通過制定更為嚴格的環保標準,加強對活動組織者的培訓與教育,提升其環保意識與組織能力,確保每一場大型活動都能成為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窗口。同時,建立健全的環保獎懲機制,對表現突出的活動給予表彰,對忽視環保責任的行為進行嚴肅處理,形成有效的外部約束力量。 作為每一位參與者,我們更應深刻反思。在享受音樂帶來的心靈震撼與情感共鳴時,是否也應將這份對美好的追求延伸至對環境的尊重與愛護?當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保護環境、愛護公物,但在實際行動中,為何又將這些基本準則拋諸腦后?保護環境、愛護公物不能僅僅是停留在口頭教育和宣傳圖片上,而應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最樸素的行動指南,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用實際行動為文明與藝術的盛宴增添一抹亮麗的綠色。 音樂節作為連接心靈與文化的橋梁,其魅力在于能夠激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讓我們攜手努力,共同營造一個既充滿激情與活力,又不失文明與和諧的活動環境。讓每一次的音樂狂歡,都成為一次心靈的洗禮與精神的升華,讓文明之光在音符間跳躍,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南平市委文明辦 吳漫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