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鄰避痛點”到“生態樣板”——建陽城管創新實踐打造“撤桶并點”文明新樣板
2025-04-23 17:34:11? ? 來源:南平文明之光 責任編輯:鄭正華 我來說兩句 |
自2024年,建陽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在建陽西區生態城率先開展“撤桶并點”創新機制以來,通過“問需于民定方向、收運到家優服務、精細管理促長效”的遞進式治理路徑,探索垃圾分類“最優解”,實現垃圾集中管理、精準投放,為市民群眾營造了干凈優美的生活環境。 昔日“鄰避點”蛻變為“生態景”,為全區垃圾分類精細化治理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西區樣板”。 問需于民,聽民聲聚民智 西區沿街商戶共計600余戶,涉及小區20余個,街面垃圾桶106個,“撤桶并點”前,西區每日產生垃圾量約30噸,雖已增加收運頻次,仍常出現“桶桶溢滿”的問題,不僅影響市容市貌,在夏季高溫環境下,空氣污染和蚊蠅肆虐,更是嚴重影響附近居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環境。 “撤桶并點”作為一種全新的垃圾分類管理模式,以“上門收運,定時投放”的方式,實現生活垃圾精準投放,減少路面垃圾暴露。 新舉措實施前期,為了進一步摸清市民需求,區城管局組建入戶宣傳動員工作小組,對沿街商戶進行入戶走訪,發放宣傳單、冊5000余份,針對投放時間、投放距離、投放習慣等市民關心的高頻問題,進行梳理,形成清單“逐項逐清”。 進店入戶、走訪宣傳 建陽城管供圖 “我們通過制作‘撤桶并點’短視頻,借助現有公益廣告播放平臺滾動播放,積極聯合小區物業服務企業,在小區公告欄、微信群發布提醒,并利用各官方媒體微信公眾號、抖音、視頻號等新媒體平臺,實時更新‘撤桶’行動和垃圾分類動向,形成多重宣傳矩陣。”區環境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劉青表示。 面對抵觸情緒較強居民、商戶重點突破,通過面對面“拉家常”,化解“怕麻煩”“嫌路遠”等顧慮。 最終確定收運駐足點85個、上門收運時間下午2點至4點、傍晚6點至8點半等2個時間段,最大程度滿足市民生活習慣,促進投放意識養成。 收運到家,解難題提服務 “我們有統一涂裝的上門收運垃圾車,在收運時間段采取巡回收運的方式,并且,為了進一步推動附近的居民、商戶養成定點投放的習慣,在明確的收運時間要求下,錯過垃圾投放時間的商戶,只能將垃圾滯留等待下一次的收運。”劉青說。 同時,利用“移動電子眼”科技賦能,抓拍亂丟垃圾不文明行為,并在《建陽新聞》微信公眾號開設不文明行為專題專欄,定期曝光,已曝光不文明行為100余起。 要求商超與有資質的公司簽訂餐廚垃圾收運協議 建陽城管供圖 針對經營餐飲、商超及生鮮水果等商戶,提供廚余垃圾上門收運服務。依托有資質的廚余垃圾處理企業,與沿街餐飲、商超和生鮮水果等商戶,簽訂《廚余垃圾收運協議》,向商戶提供廚余垃圾收運專用收集桶,定時上門收運。此舉解決了特殊商戶群體的燃眉之急,促進了垃圾分類的進一步精細化。 “專用收運解決我的大難題,后廚環境清爽多了!”經營餐飲的李老板笑呵呵地說道。 管理創新,出成效促長效 為實施撤桶并點創造條件,建陽區城管局還將分類成效納入物業考核指標,與季度星級評定掛鉤,提高物業企業的積極性,制定和實施垃圾分類“以獎代補”方案。同時,該局還落實沿街垃圾包滯留限時機制,將沿街垃圾包的處理時效,納入道路清掃大保潔的考評選項,為撤桶并點的長效性提供制度基礎。 撤桶并點后,西區的垃圾異味投訴下降92%,街面散落垃圾減少89%,提高了西區的整體觀感。 “夏天的時候,老遠聞到一股味,經過垃圾桶只能快步跑開,現在好了,路面整齊許多、清爽許多,真是舒心。”退休居民李奶奶不由得豎起大拇指。 附近商戶、居民養成定點投放習慣 建陽城管供圖 如今,西區街巷綠意環繞,居民在煥新的公共空間休憩,“撤桶并點”從“政策要求”,真正變成“群眾自覺”。 建陽區城管局以“精準調研、柔性服務、制度創新”的三步走策略,探索出“撤桶并點”垃圾分類的“最優解”,實現了從“被動管理”到“主動參與”的治理躍升。這一“撤桶并點”的西區經驗,為機制輻射至全區提供了可復制的有力范本,書寫城市精細化治理的新篇章。(建陽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 朱琳 陳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