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厚植生態底色 繪就綠色畫卷
2024-03-19 17:42:34? ? 來源:閩北日報 責任編輯:鄭正華 我來說兩句 |
做好“三茶”文章 帶富一方百姓 3月6日,在政和縣石屯鎮西津畬族村紅巖崗生態茶園,施工隊伍對沿線道路進行綠化。 紅巖崗生態茶園是將于3月下旬舉行的第六屆政和白茶開茶節活動主場地。這次開茶節以“政通人和 茶香中國”為主題,旨在宣傳推介政和白茶品牌。 2021年以來,政和縣牢記囑托,堅持把茶產業作為特色優勢產業、鄉村振興重點產業來抓,深入挖掘茶文化,著力推廣茶科技,推動茶產業提檔升級。 文化鑄魂,探尋千年茶香。三年來,政和縣發掘澄源清平焙和鎮前坑塘焙遺址,編撰了《政和茶史》《政和白茶》《政和工夫》等茶文化系列叢書,聯合央視拍攝政和白茶民俗文化《端午尋香》特別節目,“政和白茶宴”“非遺傳習所”等市級非遺項目完成申報。舉辦中國白茶大會、政和白茶開茶節、藏茶節、斗茶賽等茶事活動,組織茶企赴北京、上海、廈門、西安、鄭州等地參加茶業博覽會。打造“茶竹展示空間”15個,覆蓋10個鄉鎮(街道)。 政和縣三茶融創園 郭斯杰 攝 項目引領,推動產業升級。2021年以來,政和縣財政每年預算安排1000萬元作為茶產業發展基金,并將茶產業發展情況納入綠色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滿堂香·覽悅政和白茶加工項目、茶是康、瑞和白茶莊園等一批億元規模以上的茶產業項目落地政和。2021年4月,中國白茶城投入運營,139家企業入駐,2023年營業額突破7億元。為進一步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當地成立政和縣海峽茶業交流協會,出臺統籌推進“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科技賦能,提升茶葉品質。政和縣與科研機構、高校合作,建立福建省首個“原生茶樹種質資源野外定點觀測站”。完成《地理標志產品 政和白茶》國家標準修訂稿,制定政和白茶茶器皿等3項國家級團標標準。持續開展茶葉質量安全跟蹤研究,啟動政和白茶功能性成分研究分析,并鼓勵茶企開展技術創新、成果應用轉化。福建政和瑞茗茶業有限公司與福建農林大學孫威江教授合作項目《白茶產業升級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獲評福建省科學進步獎一等獎,瑞和白茶莊園與福建中醫藥大學合作,開發玫瑰枸杞茶、菊花決明茶等7款政和白茶調味茶。此外,依托中國白茶城,發揮茶葉檢測認證、年份茶倉儲、金融服務、白茶價格指數發布等功能,構建現代流通體系,推動茶產業升級。 2023年,“政和白茶”“政和工夫”分別以品牌價值60.58億元、41.88億元,位居地理標志產品區域品牌百強榜第54位、86位,“政和白茶”入選福建首屆地標品牌百強榜單。同年,政和縣榮獲“高山白茶核心產區”“多彩茶鄉—特色魅力茶鄉”“2023年度重點產茶縣域”“2023年度茶業高質量發展縣域”等稱號。據統計,政和從事種茶的農戶占75%以上,農民戶均增收1600元以上,帶動脫貧戶1000余戶年均增收2.1萬元。茶產業已成為政和縣鄉村振興、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好生態帶來好日子 3月10日,政和縣嶺腰鄉錦屏村“萬新豐”農家樂里,老板吳芳德忙著招待游客。“今天是周末,客人多,前面兩桌客人剛吃完,等下還有一撥客人過來。”吳芳德說。 錦屏村是全國生態文化村、國家3A級旅游景區。在政和,像錦屏這樣吃上“旅游飯”的村子有很多。外屯鄉稠嶺村著力發展生態旅游,華麗轉身成省級生態村,年接待游客10多萬人次。星溪鄉念山村立足自然風光、高山梯田和文化資源優勢,積極推進興村富民,實現了梯田變景區、村民變股民、山村變舞臺的“念山三變”。 2021年以來,政和縣牢記囑托,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堅持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著重在護綠、擴綠、轉綠上發力。 護綠,筑牢生態屏障。政和縣深入開展“生態體檢”,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生態保護修復,啟動寶嶺水庫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政和縣還創新推出“林長+警長”等工作機制,走出了一條守護綠水青山的新路子。同時,建設森林監測智慧平臺,以護林員網格化巡護為依托,引入智慧巡護系統、航拍衛片、無人機等現代科技手段,構建新型森林資源管護體系,推進森林病蟲害防治、森林防火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等工作,實現森林資源保護網絡全覆蓋。 擴綠,厚植生態底色。政和縣對成活率超過90%的集約人工林栽培示范項目給予補助,激發林農造林育林的積極性,促進林分質量的提高。同時,利用國土綠化、閩西北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森林培育重點項目,推進珍貴樹種培育工作,建立名木古樹檔案數據庫,實時監測名木古樹健康狀況。政和縣還對城市周邊、高速和鐵路入城口、三溪六岸、城區重要路段、主要公園、A級景區、轄區內鄉村振興示范帶等區域實施規?;ɑ驶?/span> 轉綠,發展文旅產業。政和縣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出臺融入大武夷旅游圈發展五條措施,打造三產融合、文旅康養、高山生態農業3條鄉村振興示范帶,通過扮靚生態底色、招引優質生態項目、引進鄉村能人等方式,釋放生態紅利,發展文旅產業。佛子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通過國家林草局審核,洞宮山紅河谷生態文明體驗區、翡翠錦屏3A級景區提升等項目有序推進,“秋色山景、生態康養”之旅成為全市唯一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 在政和縣嶺腰鄉樂溪流域錦屏村外長垅附近河段,活躍著大約20對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鴛鴦。徐庭盛 攝 如今的政和,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野生動物頻頻“出鏡”:嶺腰鄉樂溪流域野生鴛鴦成雙成對,大山中猴子成群,熊山森林公園白鷴與游客嬉戲…… 2023年,政和縣空氣優良天數達標率100%,念山國家濕地公園通過國家林草局驗收,森林覆蓋率達79.6%。政和縣獲評“健康中國·康養旅游百強縣”“中國最美鄉村旅游目的地”,連續七屆蟬聯“全國百佳深呼吸小城”,3個鄉鎮入選“美麗中國深呼吸鄉鎮”。去年,全縣接待游客人數增長25.5%,實現旅游收入增長29%。 讓朱子文化綻放時代光彩 “2024年,要持續普查收集保護孝道文化遺存,擴大豐富朱子孝道文化帶規模,建設朱子孝道文化集中展示區……”3月7日,政和縣召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座談會,研究部署了加強政和縣朱子文化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 2021年以來,政和縣突出打造朱子孝道文化品牌,堅持以時代精神激活朱子文化生命力,在傳承保護、創新發展、活學新用等方面下足功夫,讓朱子文化活起來、新起來、用起來。 傳承保護,守好文化根脈。政和縣制定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朱子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施方案,初步形成朱子優秀傳統文化研究闡發、保護傳承、教育普及、創新發展、傳播交流機制。開展朱子文化資源普查,立標保護星溪書院、云根書院、朱森墓、程夫人墓、朱氏祠堂等處朱子遺存。三年來,累計投入2000余萬元,對朱子文化遺存及建筑進行改造提升,建設朱子文化公園、朱子孝道園等。星溪書院成為政和縣儒學教育基地和朱子文化教育實踐基地。 政和星溪書院 郭斯杰 攝 研究闡釋,營造濃厚氛圍。政和縣持續開展朱子文化研究與探源工作,出版《韋齋與政和》《朱子孝道文化專輯》《朱子三代與政和》等朱子文化書籍。評選“弘揚朱子孝道文化先進集體和個人”,召開朱子孝道文化弘揚大會,推動朱子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造朱子孝道文化品牌。開展“感悟朱子理學 探尋傳統文化”朱子文化進校園活動,推廣使用朱子文化中小學讀本,開展以朱子理學為主要內容的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在縣圖書館開辦明德學堂青少年班和成年誦讀班。 活學新用,豐富文旅業態。政和縣深度挖掘朱子文化,豐富文化旅游業態、塑造城市文化品格、擴大文化影響力。引入“互聯網+旅游”模式推出的“智慧導覽系統”,系統以“朱子帶你游政和”為主題展開設計,解說系統融入“卡通朱子”元素,攝制完成10集“朱子帶你游政和”的視頻;開展海峽兩岸學子“重走朱子之路”游學活動,打造朱子孝道文化研學旅游路線。發布朱子孝道文化動漫短片《朱子孝道在政和》,朱子文化元素融入政和茶、竹等產業,研發生產朱子文化茶、朱子家訓竹茶具,開發朱子文化伴手禮、朱子家宴等旅游文化產品。 科特派為鄉村振興添智賦能 “整個項目實施情況怎么樣?”近日,全國林業科技特派員、福建省級林業科技特派員張富強到福建品匠茶居科技有限公司,回訪企業,向負責人詳細了解新設備引進及數字化轉型成果。 多年來,張富強堅守在竹產業發展一線,鼓勵竹企數字化轉型升級,對接企業外出參展,并協助企業成立省級工業設計中心,為政和縣竹產業培養了一批創新設計人才。 2021年以來,政和縣持續推動科技特派員制度走深走實,把科技創新的動能注入田間地頭和工廠車間,為產業轉型升級助力,為鄉村振興多維賦能,全力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政和縣還主動探索,創新推出“科特學”“科特問”“科特賣”等3個“科特”新品,從茶學體系、科技需求、科技賦能等方面為政和白茶產業發展保駕護航。2023年1月3日,《為科特派體系注入企業家精神:政和實踐創新科特派制度,科技助力茶產業發展》入選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主辦的“中國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名單。 省級科特派員林宏政在政和瑞茗茶業有限公司開展茶葉加工新工藝科技服務。政和縣發改科技局供圖 服務隊伍全覆蓋。2021年,政和縣出臺《深入推進新時代科技特派員制度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 年)》,在科技、信息、資金、管理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此外,成立了縣、鄉科特派辦,茶科技公司,政和白茶科技研究院,實現政企院一體化運作,產學研融合發展。圍繞茶、竹產業等特色綠色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工作需要,政和縣從高校、科研院所、省市及本縣事業單位中,選派專業技術人員到相關企業和農村合作社,為鄉村振興和綠色高質量發展嫁接了一批高水平科創人才。目前,政和縣已累計選認科技特派員64519人次,全年在一線開展服務的各級科技特派員超過1萬人次,科技特派員創業和技術服務實現鄉鎮和行政村全覆蓋。 產業轉型增支撐。政和縣建立全省首個科特派集中派駐管理平臺,引入福建省農科院茶科所、福建農林大學、浙江大學、臺胞服務團隊等上百名專家入駐平臺,由平臺統籌管理。組織科技特派員和企業積極申報、實施省、市級科技項目,推動企業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促進企業與產業發展,2023年,政和縣申報省級科技項目8項,預計爭取科技項目資金635萬元。 針對需求建平臺。政和縣積極開展慧農信服務與科特派線下培訓,組織科技特派員加入慧農信平臺,做好科技特派員線上服務工作。創新“地方國企+央企”合作模式,在中國白茶城成立科技服務中心,在縣國投集團成立茶科技服務公司,打造中國白茶城科技特派員現場教學示范點。依托中國白茶城資源優勢,與浙江大學、武夷學院、福建農林大學、中茶所、杭茶院等高校、院所聯合創建政和白茶科技研究院,引進育種、加工、生產、銷售、宣傳等相關領域專家入駐平臺,對內服務茶企需求、對外整合科技資源,建立政和茶科技發展綜合一體化運作平臺。(阮倩敏 曾大龍) |